很多人认为耳内流脓才是中耳炎,殊不知耳内不流脓的中耳炎也常见。生活中部分患者存在以下方面误区,使中耳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。
中耳炎几种特殊的症状
自听过响:即听外界声音很轻,但听自己说话声反而很响,只是欠清晰,吞咽时耳内有响声。
韦氏错听:即在嘈杂环境中,听觉反而比平时好。又称为“闹境反聪”。
体位影响听力:改变头位时,耳内有响声;或在站立位和坐位时听力下降,而在卧位时听力有提高。
本病发作初期可酌情自疗,若未见效,应及早去医院正规就诊,不能拖延,以免转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,发生中耳粘连。在治疗的同时,还可采取以下自疗方法辅助,提高疗效。有的中耳炎不化脓,但若不及时治疗任其发展,照样会损坏听力。
中耳炎几种有效的自疗法
滴鼻法:用1%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滴鼻,或加入适量激素混合后滴鼻。
滴鼻方法要正确:仰卧于床上,头向后仰伸,悬垂于床沿,使鼻腔低于口腔后滴药4~5滴,然后头转向患耳侧,再做捏鼻鼓气,使药液流向咽鼓管咽口,收敛咽鼓管咽口黏膜,使之消肿。
鼓膜按摩术:早期病例或中耳病变重者,可经常使用。
正确方法:用中指插入外耳道口,轻摇动数次后,突然拔出,重复10次;或以两手掌心稍用力加压于外耳道口后,突然向外侧移开,反复20次。每日按摩多次以引动耳内经气而使窍通。
咽鼓管吹张:方法是闭紧嘴巴,捏紧双鼻孔,用力收缩胸腹鼓气,使气无处可去,经咽鼓管窜入耳内,感觉耳内轰然有声。每日自行吹张多次,有助于中耳通气,排液,防止粘连形成。
正确方法:1.做咽鼓管自行吹张前,应先排清鼻腔、鼻咽腔分泌物,以免将脓液吹入中耳腔,导致化脓性炎症;2.吹张时用力不可过猛,以免损伤鼓膜。
鸣天鼓:将两手掌心紧贴两耳,两手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、小指对称横按在枕部,两中指相接触到,再将两食指跷起叠在中指上面,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,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,此时可闻洪亮清晰声如击鼓。先左手24次,再右手24次,较后两手同时叩击48次。
理疗:可用局部热敷或红外线照射疗法改善中耳血液循环,促进黏膜水肿消退利于消炎止痛。